top of page

Lucy 的故事

Lucy是我女儿。她在中考自招进交大附中时,决定去英国读高中。她向往世界上最好的寄宿制高中的生活。Lucy的决定让我再次找到了Cindy。Cindy是我大学好友,她非常赞同孩子来英国上学,并开始为我们输送各种学校信息。Cindy是个聪慧,善良,极具责任心的人,在伦敦生活了二十多年,有一个富裕和幸福的家庭。她养育了一对非常出色的儿女。出于对Cindy的极度信任和教育理念的合拍,我推掉了国内所有的留学中介。就这样,Cindy在英国给我提供各种学校信息,我们在国内按照英国过来的信息做各类准备。在孩子高一读完后,非常顺利地无缝衔接地去了我们理想中的全英制的寄宿制高中。两年后Lucy考上她心仪的剑桥大学。这期间发生过的三件事情让我印象很深

第一件事情,是在高中课程的选择的时候。当时Lucy选的课程是数学,高数,物理和经济。在和Cindy商量的时候,她建议经济换成艺术。她让我们摈弃国内的思维理念,要适应英国的教育理念。在欧洲,艺术是至高无上的,即使将来不会从事艺术工作,学过艺术的学生也会备受推崇。虽然Lucy没有学过画画,但是Cindy坚信她从小看到孩子有画画天赋,完全可以选择艺术这门课程。在中国学生普遍选择经济化学等学科类课程的现象中,Lucy的课程选择一定会脱颖而出。Cindy的坚持,也给了Lucy很大信心。事后回过来看,真的非常感谢当时Cindy的坚持。在报考大学时,艺术这门课程给了Lucy很多优势和选择。现在Lucy在剑桥,也是经常提到艺术让她在同学们面前很有光彩,而且对她所读的工程专业也非常有帮助。世界真的很大,我相信只有迅速适应的才能微笑着看世界。感谢Cindy提早为孩子做好适应的准备。感谢她的睿智和胆略。

第二件事情说起来就有些痛苦了。首先必须承认国外教育与国内教育的很多方式上有所不同。最主要的就是大家都熟知的,国外要主动去学,上课的老师基本只讲纲要,都要靠学生自学获得知识。而且每次回馈的成绩单上老师永远是赞美之词。刚开始,我们还有些自鸣得意,直到Cindy去给孩子开了家长会后才知道,在英国式的赞美背后老师其实在指出孩子的不足!数理方面,孩子转型得还比较快。艺术这门课,想要拿A真的不容易。欧洲艺术难度大,孩子基础薄弱,与已经学了七八年的同学比确实有差距。但是追赶是一件兴奋而又痛苦的事情。Cindy与艺术老师建立了通讯联系,她一方面协助老师一步步推着Lucy完成老师期望达到的要求,一方面又不断鼓励Lucy,甚至在Lucy痛哭流涕觉得崩溃的时候做她的坚强后盾,包容孩子的一切但又不让她放弃。这些事情身在国内上海的父母真的什么都帮不了孩子。是Cindy担当起了孩子在学习期间的母亲的角色。长周末,短假期,Cindy都会赶着Lucy出门去伦敦看各大画展,去汲取艺术养分,开阔视野。Lucy回来后还跟她分析看画展的感受,讨论对学校艺术课的帮助。一点一点Lucy对最后的考试有了信心。虽然艺术的创作过程非常痛苦和艰辛,但是因为有了Cindy的陪伴,孩子的心灵觉得有依靠。经过这件事情,Lucy也变得坚强了。一开始对艺术课程的无望,到最后通过努力,拿到自己想要的成绩,本来看似一条完成不可能的路,最后走到了目的地。孩子有过这样的经历,以后再碰到难事也不怕了。Lucy总说,我Alevel艺术课都拿下了,没有比这个更难的了!

第三件事情对于Lucy和Cindy来说也许已经一晃而过,而对于我,一辈子都不会忘记。Lucy从小在典型的中国家庭中长大,父慈母爱,长辈们也特别疼爱。也是这样的环境,孩子一直安全感十足,所有得到的都觉得理所当然。相比Cindy家庭,因为受英国礼仪教育影响 ,Cindy家的氛围非常好,所有节日,家人相互之间都会互送礼物,孩子们还会用心制作贺卡。孩子们因为要给父母每次准备特别的礼物也会非常关注父母的喜好。一家人真的充满了爱。我一直以为Lucy是内向而不懂表达的人,所以,每次母亲节之类的节日也一直为收不到女儿礼物而为她找理由开脱。而我的内心其实是非常渴望得到孩子为我准备礼物的,哪怕能塞给我一张纸条,上面写上祝福的话语。有时候我也会有意无意会在孩子面前表达这种渴望,但是Lucy好像总觉得多此一举,她总觉得妈妈什么都不缺。直到Lucy去了英国后的我的一个生日,我在家收到了一个漂亮的杯子,我正纳闷的时候,Cindy给我发来了消息,她询问我有没有收到Lucy的礼物,天哪,我第一次收到女儿给我准备的生日礼物,而且在万里之外的英国的女儿。我真的感动万分。Lucy是怎么改变的?我知道一定是Cindy的功劳。是她平时一直在教导Lucy,要懂得感恩,特别是父母的恩情,做父母有父母的责任 做儿女有儿女的情分。一切都不是天经地义的。Cindy还特地在我生日到来前提醒Lucy,让她记得为自己的母亲表达一下心意。而那天我也同时收到Cindy特意为我准备的美丽鲜花。这一天的幸福,让我沉醉了好几天。我庆幸孩子能看到Cindy家充满爱的榜样,我庆幸女儿总算有被点醒的这一天,我庆幸有充满博爱之心的好友Cindy。

Lucy和Cindy的故事还有好多好多。如果让我重新选择,我最想做的就是让孩子4岁就到英国来读书。我看到的中国孩子,从小就被考试和书本埋没,兴趣和爱好一点点被读书时间挤掉,多少天赋就这样流逝了,Lucy就是其中一个。而英国的孩子,放学后可以全力以赴学自己感兴趣的事情。就像Cindy的两个孩子,从小网球,钢琴 ,小提琴,芭蕾等等,一旦开始学就一直能坚持下来。因为学校和社会都会提高充足优越的条件可以让孩子坚持下来。而社会也极度尊重和推崇艺术和体育。所以孩子越小在英国受教育,得到的也许会享用一生,而不是像国内这样一切都为了高考而准备

 

艳 

© 2019 by Bridge to Britain.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.com

bottom of page